佛说处处经

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

佛言:「道人行道,若瞋恚意起时,即当制己,制便念善,是为道人行。若布施财利,得之便计无常,不随身犯,谓不犯杀盗淫,是为不随身犯。出瞋恚者口亦不言,意亦不念,是为出瞋恚意中大深声者。譬如人作盗,说言:『汝所作大无状。』是为意中大深声。」

佛言:「味味次第者,所食物外合之,内分别其味令不错误,是为味味次第。菩萨所以得知者,前世所食噉,皆先上父母、道人,然后自食,是故得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」

佛言:「菩萨用四事,得四无畏:一者、自身所知,亦欲使人悉知;二者、教人无厌极;三者、等心无所藏匿;四者、为人说经从后不悔;是为四事。佛亦用四事,得四无所畏:一者、如法说;二者、不受他人物;三者、等心;四者、戒具。」

佛言:「复有四无所畏:一者、如事说;二者、无所爱惜;三者、神足;四者、不与人共诤。

「佛得顶中光明者,有三因缘:一者、然灯施佛寺;二者、爱乐明经;三者、解人疑结。

「佛举右手,有四因缘:一者、用恶人无反复故;二者、以善人有反复故;三者、现教;四者、语人无作恶。

「佛举右手,复有四因缘:一者、欲令十方人皆来学道随行意;二者、为欲示人我所行福,今得是相;三者、劝人皆令持戒;四者、威仪自尔,亦为不欲见人恶态,是故举一切右手。

「佛不着履,有三因缘:一者、使行者少欲;二者、现足下轮;三者、令人见之欢喜。

「佛行足去地四寸,有三因缘:一者、见地有虫蚁故;二者、地有生草故;三者、现神足故,亦欲令人意止佛行。

「佛行地高下皆平,有三因缘:一者、本行四等心,欲令一切安隐,地在水上、水中有神,虫蚁一切值佛足下,皆安隐同心立意,是故卑者为高,高者为卑;二者、诸天鬼神行福,为佛除地故,高下为平;三者、佛为菩萨时,通利道迳桥梁度人故,从是得福故,高下正平,欲令人意亦尔。

「佛不飞行,有四因缘:一者、劝弟子欲令精进;二者、欲令弟子听经;三者、报宿命恩;四者、现相,是故不飞行。

「佛在世时,诸天、鬼神、龙、人民皆到佛所听经,数千百重,行坐前后皆见佛面。所以者何?佛前世时,言语无前后,是故无不见佛面者,人卧皆随佛所首,用佛尊故。

「佛初得道不食七日,有四因缘:一者、念道忘食;二者、一心不饥;三者、欢喜不渴;四者、不念痛痒思想生死识;是为四。欲使人听经亦尔。

「佛袈裟里,尘水不着、外垢不着,有二因缘:一者、不念一切人恶故;二者、见一切人有欲,欲令灭之。佛复浣袈裟者,外垢不着里着,有身故有垢。所以者何?外行已尽,是故垢不着外,内行未尽,是故垢着,用有身故为内未尽,以有身为罪用,是故不惜身命。所以者何?复惜命,用命得道故。

「佛说八十亿万因缘经,都治人三病:一者、贪淫;二者、瞋恚;三者、愚痴。是三事分为六,故应六衰治三病。经所以多者,譬如人服药病不愈,当更服余药。佛言:『人意多端,疾转故多经,随意疗,之欲使疾解故。』

「佛已得道,复有三病六忧。六忧者谓忧六入,三病者谓心意识虞受故。佛已得道有是忧病,何况余人殃罪不毕不得度世,佛业未竟不得度世。

「佛弃余寿二十年,有三因缘:一者、用世间人贪身故;二者、所教已尽;三者、恐恶人诽谤之得罪重故,便取般泥洹。佛度世去,亦不持身去,亦不持意去,但为苦灭耳。地水火风空,常在世间无有断时。

「佛度世烧身,有三因缘:一者、腐烂故;二者、虫蛾生故;三者、人以香华持资来得福故。

「佛笑口有五色光出者,有五因缘:一者、欲令人有所问,因所问有益故;二者、恐人言佛不知笑故;三者、现口中光;四者、笑诸不至诚;五者、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。光还从顶上入者,当示后人大明故。」

佛欲度世去,诸比丘白佛言:「诸在世间人,皆当从佛得福。今佛度世去,诸世间人民,当复从谁得福?」

佛言:「比丘!我虽度世去,经法当在。复有四因缘,可从得福:一者、畜生无所食,饲之令得命;二者、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,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;三者、贫穷孤独当护视;四者、人独一身行禅念道,无所衣食当给视之;是为四事。布施持善意与之,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。尔时身皆痛,便欲度世去。」

佛谓舍利弗:「令说经者,有三因缘:一者、恐佛去后,人不信余比丘语故;二者、劝弟子意令解,佛尚令比丘说经,何况余人;三者、现舍利弗功德,恐余比丘各自贡高,欲得说经故。」是故,佛使舍利弗说经。

佛度世去后,诸阿罗汉共责数阿难:「佛在世时欲得水,何以故不与?十方一切皆当从佛解脱,汝何以不留佛,莫令般泥洹?佛欲行四神足,止住一劫,亦可百劫,亦可千劫,汝何不劝佛行四神足?」阿难言:「如卿语,佛为不得自在耶,当须我言?设使止住一劫在世间,弥勒当那得来下作佛?佛本行共学道者有八十亿万人,皆求菩萨道,唯有两人得道耳:一有释迦文;二者弥勒,其余人有得阿罗汉辟支佛者。佛忍辱过于地,心软过于水,意坚过于须弥山,功德过于海水,智慧过于虚空,以是故前得佛耳!」

佛言:「弥勒不来下,有四因缘:一者、有时福应彼间;二者、是间人麁无能受经者;三者、功德未满;四者、世间有能说经者,故弥勒不下。当来下,余有五亿七千六十万岁,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。弥勒时人眼见四千里者,本行十因缘得:一者、不掩人眼明;二者、不舍人眼;三者、不覆蔽人眼;四者、不藏人善;五者、不视杀;六者、不视盗;七者、不视淫;八者、不视阴私及人短;九者、诸恶事不视;十者、然灯于佛寺;是为十事。

「佛、辟支佛、阿罗汉是三人,法同行异:佛者为觉意;辟支佛为见因缘知;阿罗汉坐禅乃知。辟支佛为因缘见生死相,自守不敢离行,从见因缘得道,故为辟支佛。佛者为通行欲度脱人故,故求辟支佛。辟支佛自割身活五百人,以木自刺其颈见因缘计挍,如割土见血是水、见万物皆非常,便取道。有辟支佛,先世为菩萨五百劫,身已有三十相,无二相不及佛,不及佛者,无善权方便故。

「佛说生死勤苦三恶道事,有黠人意解,便取阿罗汉,虽作阿罗汉,于中最尊。所以者何?用前世行菩萨道五百劫,有慈心欲度十方人故,虽得阿罗汉智慧,能晓方俗语。初为阿罗汉时,不能自觉前世为菩萨,佛便说佛功德,复为说阿罗汉功德,尔乃知佛功德大,便自悔欲转意取佛。」

佛言:「已得阿罗汉道,不可复得转,便自悔言:『我何愚痴正取阿罗汉道?』佛便为解意:『汝智胜余阿罗汉,智慧不及佛。阿罗汉自断苦不断他人苦,佛本行自断苦亦断他人苦,是故不相及。』」

佛言:「舍利弗!有三语,悉以知人意:一者、麁语;二者、深语;三者、牵语。得是三语,有善意即见,有恶意亦见,有忍意亦见,欲意从是三语悉知人意。」

舍利弗白佛言:「弹指之间,人意有六十生死?」

佛言:「有九百六十生死复不多,要有三意:有善意、有恶意、有欲意。善意有三百二十、恶意有三百二十、欲意有三百二十,弹指之间三意并行,合为九百六十生死。除善意三百二十,余有六百四十生死意。佛与舍利弗同行三十七品经,智慧不等者,譬如喘息,同从诸毛孔,出入能觉,便但知鼻息气出入。佛所知悉知诸毛孔,舍利弗所知如鼻孔,取舍利弗知分为十六分,满一佛界三千大千日月天下黠人所知,不及舍利弗所知一分;取佛智分为十六分,满一佛界中舍利弗所知,不及佛知一分。三十七品行有三辈,有大三十七品、有中三十七品、有小三十七品;意大得大意,意中得中意,意小得小意,深妙具行三十七品便洞达。何以故?正分分为十六分,人本十六意,故佛分别,是故不同。

「舍利弗知一切法语,用时语、护语、守语,佛便谓舍利弗:『去非时语用,不可寄人故。』舍利弗本字优波替。

「舍利弗!先佛度世去,有三因缘:一为宿命尽;二为不欲见佛度世去;三为无所复度脱。」

舍利弗行受人饭已,还精舍中,言当偿债:「谓当坐禅念道为偿债,不念道为负债行受人施,譬如负债未毕复更,取前罪未竟,今复造罪。」

佛言:「食人施不可不念道,亦自得复益一切用,是故当偿债。」

佛言:「舍利弗黠第一,目揵连神足第一,阿难闻第一,罗云戒第一,阿那律彻视第一。」

佛使目揵连请舍利弗。舍利弗言:「举我带,恐不能胜。」目揵连便牵带,三千大千日月天地悉动,不能令带起。舍利弗便生意,当先往到佛所,目揵连从后行,先舍利弗至。佛知二人各第一。

「十方天下比丘,无有如罗云持戒者。罗云持戒有四因缘:一者、自念言:『我为佛子。』二者、谓命持多;三者、常自念:『我为沙门。』四者、持戒常欲胜余比丘。

「舍利弗!复持一盂水着海,水中挠捞之,明旦往取故水去。舍利弗尚能如此,何况佛!目揵连为人所挝,不飞去,不能得神足故。何以不能得神足用?罪未毕故。」

佛言:「沸迦沙王行至十二门,复还不知其身中六分,秉意能为道,不知身生意、意生身,不能分别是。佛知可度故,便往从宿,王不知是佛。佛问:『王行何法好何道?』而衣毛为竪。佛为解身中事空,于是便得道。不悉断,不得阿罗汉。」佛言:「诸行者当知,意能得道。」

佛言:「昔者末利满台,学经二十四年,得五言解垢下弃离,亦不复忧。何以故?本宿命更见五百佛,悉通知众经,但闭藏经道不肯教人。后被病二十四日,临死时乃悔,呼人教之。有是一福故知五言,何况乃具足教人,得福德不可计(知利满台他本作朱利盘特)。」

佛言:「昔有栴那比丘得病,佛使舍利弗往与分卫。舍利弗因问之:『汝眼宁有所识不?』旃那对言曰:『眼无所识,但见色,识生身生,病对至故有病,身亦不知死。设身死者,地水火风空皆当灭,但为意识移生耳。』

「佛遣舍利弗行分卫过淫女家,女便闭门作治道,谓舍利弗言:『汝不与我共淫者,当入是大火中。』舍利弗报言:『宁入是火中,不与汝共淫,淫使人堕恶道无有出时。』天便来下救之。佛言:『人但不能守戒,若能守者,终不忧为邪道所中。』」

佛言:「昔有一比丘,坐禅行道,佛第难陀饮酒醉,数往来到其边歌戏。比丘白佛言:『我欲避之去。』佛言:『不须,是难陀于今当得道迹。』佛即遣阿难往到其家,摩诃迦叶随其后。舍利弗为说经,目揵连现神足,难陀便欢喜,即得道迹。佛说比丘行道,当但坚心者,何忧不得道?比丘闻佛说此语,欢喜意解便得阿罗汉。」

佛姑子名须那察多,随侍佛八年,便生念:「与我兄弟俱行,而独端正有三十二相。」便恶意生。随佛后扫佛迹,不令人见佛相,复于人中说佛无道,但言语中人意耳。舍利弗、阿难闻之,便愁忧不乐。佛言:「须那察多不为说我恶,为称誉佛功德耳。言语中人意者,人意多病故。」佛语舍利弗:「须那察多不挍计但瞋耳,何以故不计?佛有三十二相光明神足,但降伏邪道故。」佛数教诫须那察多,正真之言是邪待之祷,是故瞋耳。

佛有姑姊,年老手自作缕织,成袈裟,持上佛。佛不受。如是复言:「佛当哀怜我故,当受之令我得福。」阿难白佛言:「可为我受之?」佛语阿难:「令持与诸比丘僧。我亦是比丘僧,不如与众人,后世当为因缘。今世相见欢喜者,皆是前世亲里善知识。何以故知之?相见意解故。」佛言:「世间人相待,但苦薄不苦厚。」

佛言:「本侍佛者字弥喜,次字须那察多,次字阿难。」佛告诸比丘:「我年老欲得一人侍我。」舍利弗、摩诃迦叶、目揵连等,各自愿侍佛。佛言:「不得。」摩诃迦叶、目揵连,因禅思惟,知佛欲得阿难,便呼阿难言:「卿当侍佛。」阿难言:「我不敢侍佛,我不能侍佛。」目揵连言:「不得不侍佛。」阿难言:「当听我四事:一者、佛余衣我不欲受;二者、佛余饭我不用;三者、若有人请佛,诸比丘不行,我亦不行;四者、佛坐禅思道时,我当出入得自在。」佛言:「大善,听汝所愿。」于是阿难因侍佛,是故阿难独能问佛。

佛弟子阿那律、难提、金毗罗三人共坐,自思惟七事:一者、少欲得道,多欲不得道;二者、知足得道,不知足不得道;三者、精进得道,不精进不得道;四者、守六衰使不起得道,不守六衰,放使起者不得道;五者、自护得道,不自护不得道;六者、守意得道,不守意不得道;七者、智慧得道,不智慧不得道;共思惟七事。时去佛六十里。佛时坐禅,即知三人所念,便移意往坐三人前言:「善哉!善哉!我复语汝一事:不念家欲得道、念家欲不得道。」于是三人欢喜,即得菩萨。

佛语阿难:「人眼所见,四十二万由旬。何以知之?日月去地,四十二万由旬,人眼见日月,以是知眼所见者。十方广远之处,日月亿亿万倍,譬如大海中沙,亿亿万倍不能计知。人所作善恶殃福,即前后所作殃福,亿万不可复计。一切善恶要在命尽时,作恶逢恶处,作善得善处,殃福皆豫,有处皆豫。有父母、兄弟、妻子得道便止,不得道不断绝也。」

佛言:「调达但教人作福,不教人行道;佛教人作福、持戒、守意,得道乃止。调达自意生念:『我当现神足于国王阿阇世所,王随我,余人亦皆当随,我便化作一白象,独出入宫中。』复化作一小儿,端正无比,便上王膝上,王大爱之。王见调达所作如是,王意呼调达胜佛,王便随调达所语,王吏民及未得道沙门,悉随王至调达所问事。调达便至佛所言:『佛年老,可不须复教诸弟子。』调达便呼舍利弗去,及诸沙门去。调达痴贪有是恶意,因亡神足。」

佛言:「痴人所作颠倒,非诸佛法。调达自意念言:『我当飞去,人见我飞悉当随事我。』因欲飞去,便不能复飞。调达不能自觉亡神足时,即有婆罗门行等心,便从第一天上来下语舍利弗:『调达以亡神足。』」佛语舍利弗:「调达欲呼汝,重令得罪。」佛语天言:「调达未得神足,我知当亡之。何况至今?」佛言:「人不当贪,调达但坐贪故,亡失神足。」

佛言:「罗汉有两辈:一名舍沫,自忧身得道,即欲度世去;二辈随卫皆得度脱。」

佛与罗汉俱行三十七品经,譬如灯火,佛计挍知有几事,知其本末守而灭之;阿罗汉不计本末,直而灭之。佛譬如顺树从本至末,分别知之;阿罗汉行,譬如从末至本。从本至末者,计本空;从不知空者,不得道。

佛言:「阿罗汉有盛阴无五阴,所有皆现但不着耳,有色痛痒思想识无生死。」

佛言:「阿罗汉有为默,以得阿罗汉有三相:一者、不复犯身口意;二者、三毒灭;三者、衣食不用作好,但灭饥寒意。有是三因缘,便能变化自在,意不着;衰故,不得自在。」佛言:「意但当分别六衰,不当着,着便不得道。」

佛言:「阿罗汉飞行有二因缘故,令人不见:一者、恐人见便多供养;二者、恐恶人嫉妬之。」佛言:「现神足复有两福:一者、人见飞行,便精进念道;二者、从人受施,令得大福用;是故现神足。意喜故便得大福。」

佛言:「有罗汉,名憍梵钵,已得阿罗汉道,反作牛饲。」弟子问佛:「何以故?」佛言:「是比丘前世宿命时,七百世作牛,今世得道,余习未尽故。」

佛语比丘:「当念身无常。」有一比丘即报佛言:「我念非常,人在世间极可五十岁。」佛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三十岁。」佛复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十岁。」佛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一岁。」佛复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一月。」佛复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一日。」佛复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一时。」佛复言:「莫说是语。」复有一比丘言:「可呼吸间。」佛言:「是也。」佛言:「出息不还则属后世,人命在呼吸之间耳。」

佛语诸比丘:「当会坐一切,但当说法语,不能者急闭目声,守意善听,可从得道。」诸比丘闻佛说此语,欢喜意解,即得阿罗汉道。

佛言:「比丘入人舍中,当如手在空中无所罣碍,意亦无所着,耳闻可意是为着,闻不可意是为着。」有一比丘白佛:「可以不可皆着,当云何得道?」佛言:「比丘意解,空都无所着,是应菩萨行。」诸比丘闻此语,皆欢喜踊跃,即得无所从生法忍。

佛言:「有一比丘,于山中坐,叹息。有一人问比丘:『卿为道,何以叹息?』比丘报言:『我在地狱中时,五毒极痛;今得作人,复得见佛经戒,而复不得道,畏死复入是恶道中,是故叹息耳!』为比丘亦忧俗人、亦忧经戒、亦自忧身,善意不可得常。或有因缘来时,便念妻子、钱财,是为堕恶道。」

佛言:「有一比丘到优婆夷家分卫,因为说经。优婆夷便长跪泪出;比丘说经至夜半,优婆夷长跪不起。比丘言:『我行说经,未曾见人精进乃尔。』优婆夷报言:『我家有一驴,鸣至夜半便死,是故泪出耳。』」佛言:「人说经不在为多,但问解慧不也。」有一比丘,闻佛说是事,便往问佛言:「为我说一要法,令我得道。」佛言:「非汝物莫取,是汝物便取。」于是,比丘即自思念:「天下万物皆非我许,独善是家物。」于是,比丘因白佛言:「我已解。」佛言:「解是便为道耳。」时有一比丘,闻佛说此语,便往问佛:「舍利弗为得是未?」佛言:「舍利弗悉得。」比丘言:「舍利弗何以骂我,持袈裟拂我面?」佛言:「呼舍利弗来问之。」舍利弗言:「我无恶意,所以骂者,欲令忍辱。所以持袈裟拂面者,欲令眼耳鼻口净故。」佛语比丘:「是舍利弗善权方便所作。」于是比丘欢喜,即得阿罗汉道。

佛言:「昔一人往难比丘言:『人死识念思想所知皆灭,行道得定意所知亦灭,有何等异?』比丘报言:『俱灭,人死命尽神不灭,随行所生,但微不可便,见所得不同,为善昇天、为恶入渊,以是为异。』」

佛言:「有一比丘到优婆夷家分卫,见端正好,比丘便生邪念,因起。优婆夷即取饭具与之,比丘便舍去:『我不应受人施。』优婆夷便报之言:『已有悔意,可受施耳。』优婆夷复报,比丘便受。」佛言:「譬如人有恶即觉,罪灭。比丘受施,无有罪。」佛告诸弟子:「能计空制意,如弹指顷,即可得道。」

佛言:「有一比丘,坐得定意。有一优婆塞见坐处不平,牵起示其安处。优婆塞后得五百劫不得安隐。何以故?断道念故。」佛告诸弟子:「有说经,慎莫其中断,断经罪重不可计。」

佛言:「有比丘行道得一禅,自言:『我得道迹,第一禅福,上生第七天上寿一劫;得二禅,自计得斯陀含;第三禅福,上生十五天寿八劫;得四禅,自计我得阿罗汉。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寿十六劫?』作是言已,便言:『佛为两舌耳。』即时从天堕地狱中,不觉失天上寿,便受地狱罪。譬如世间人得珍宝,一日为火起尽烧之,人生恶意为横烧善意(斯陀含下诸本并脱生天寿劫及得三禅等文)。」佛言:「人善恶相随,无有解以,唯得道乃离俗耳。」

佛言:「日中后不食有五福:一者、少淫;二者、少卧;三者、得一心;四者、无有下风;五者、身安隐亦不作病。是故,沙门、道士知福不食。澡漱,有三因缘:一者、为恐爪下垢故;二者、爬痒随可意;三者、杀蚤蚊故,亦欲使意净无欲,复不污经此者,适可除外垢。心念恶不能除,为学人第一当净心为本,心为法本,心正则行方,行方则应道。」

佛言:「昔有沙弥与师共行,见地有金,便默取之。语师言:『疾行是间,无人甚可畏。』师言:『但坐有金故,令汝恐耳。』弃金去,便不复恐。弟子便为师作礼言:『我愚痴无所知故,今已弃,便不复懅于是。』」佛告诸弟子:「学人贪道如沙弥贪金,何忧不得道!」

佛言:「有比丘学道,从师受经不精进。师教取牛马粪数升烧之,至冥不尽。师取大石持地狱中,火烧之即作灰。弟子大恐,长跪问师:『是何等火?』师言:『汝不读经行道,死后当入地狱,狱中火烧汝,不复移时。』于是比丘惶怖,便更精进。日闻一阿含,便得罗汉道。」佛言:「善权方便,度人如是。」

佛言:「阿那含有三结:一者、痴结;二者、世间爱结;三者、见未谛未尽结。阿那含譬如火上焰,烟起不能有所烧;须陀洹除八十八结;斯陀含除七结;阿那含除三结;阿罗汉无有结。须陀洹得道迹,斯陀含为往来得道,阿那含为不还世间,阿罗汉为不复着。何等为得道迹?谓识苦。世间人皆不识苦,须陀洹为识苦,斯陀含为弃习,阿那含为知尽,阿罗汉为行道已竟。得须陀洹,别百劫乃得阿罗汉。何以故?乃百劫须陀洹,余有十结不断,不得阿罗汉,须陀洹但自忧身畏罪,不敢豫世间事,余有十疑结不解,不解故便止住。须陀洹所弃常有五下结:一者、贪欲结;二者、瞋恚结;三者、见行结;四者、戒贪福结;五者、疑意结,亦谓从六天以下,以至世间贪欲瞋恚,贪身愿疑为下结。须陀洹见因缘者,谓不犯五戒,时当死,死不犯,余人见急,悉犯五因缘。须陀洹断故受新,阿罗汉新故悉断,菩萨毕故罪,罪毕得道,乃知非常苦空,非身非道,道人行道不当有所着。行须陀洹得须陀洹,行斯陀含得斯陀含,行阿那含得阿那含,行阿罗汉得阿罗汉,行辟支佛得辟支佛,行菩萨得菩萨。」佛言:「学者随意所作,便得其报,如影响相随。」

佛言:「钵有四名:一名、为不供食;二名、为戒;三名、为受;四名、为从。是得福无有瑕秽,便应受福持钵便立戒,意中无恶念。」

佛言:「阿罗汉不食肉者,计畜生从头至足,各自有字无有肉名。辟支佛计本精所作不净,故不食肉。佛计一切天下皆空无所有,有便灭,灭复生,要归空故,为无所有。」诸弟子闻经欢喜,为佛作礼而去。

佛说处处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