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有对立的心,你就不「大」了

这个大乘法门,“大”这个字,其实有很深的涵义。蕅益大师在解释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时候说:这个“大”,“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,谓之名大”。我们经常讲:我是大乘的菩萨。那这个“大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它是“绝待圆融”。

当你的心是一种对立的,那你就不是大了!不管你是对错、或者空有的对立,都不是大。也就是说: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有一大部分都是调伏三界的烦恼。我们大家知道,调伏三界的烦恼,《阿含经》里面的四念处最好用了。所以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特别是凡位的菩萨,诸多的修行是共声闻学。

但问题是:虽然大乘的菩萨他修四念处,他能够引生大菩提心。这个地方是很奇怪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有大乘的宗见。也就是说:小乘的思考,它是对立的;大乘是不二法门。什么叫“对立”?我们举一个例子。

比如说:我们经常在回光返照我们的心念,我们跟人事的因缘接触的时候,我们开始注意到:事情本身没有对错,重要的是我要生起善念。我们开始观照、注意、保护我们心念的时候,我们开始发觉:我们起善念,但是有时候也起恶念。阿赖耶识有时候释放一些邪恶的功能,比如说贪欲。当然这就要对治,因为这会招感痛苦的果报,会造业的。

小乘的学者,他对贪欲,他的看法是认为说:贪欲是内心的本质,人的欲望是由心所生的。所以他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《说文》:“彻,通也。”《庄子。外物》:“目彻为明,耳彻为聪。”《玉篇》:“澈,水澄也。”《水经注。沅水》:“清潭镜澈。”“镜澈”就是像镜子一样明净。“彻”是动词,“澈”是形容词。“彻底”是动宾结构,“清澈”是并列结构。“彻底”应该用“彻”,“清澈”应该用“澈”。

把第六意识的明了性也消灭了,二个都不要。他比较偏激,就是灭色取空。所以小乘的学者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他是彻底的消灭。

大乘的学者,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当然他也从对治的角度,他也修不净观,观察所贪欲的境界是不清净的;能贪欲的心,也是刹那刹那的生灭,它是不真实的,你不要当真,它一下子就过去了。他在对治的时候,他是有所破坏、有所建设的。

《摄大乘论》